为持续推进学校国际化办学进程,深化各院系国际交流合作,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继续走访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、湿地学院、药学院、学生工作处及人事处,听取院系国际化发展需求与建议,与职能部门共商协同推进策略。
以国际化为引擎 促学科人才双提升
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表示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工作。留学生教育方面,建议结合现有硕士点,提升留学生教育教学层次;对出国(境)访学、交流教师,在给予政策方面倾斜的同时,调动他们参与学校国际交流事务的积极性;建议出台相关政策,支持骨干教师出国(境)参加学术会议,助力学校学术型硕士点建设;希望能为学生组织项目宣讲会或主题活动,让学生了解更多海外留学项目。
平台共建与政策创新驱动师生国际竞争力
湿地学院表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申报需要熟悉相关专业的老师参与,他们将积极讨论可行性项目;在教师出国(境)交流方面,建议以政策引导激发教师参与国际学术合作的积极性。此外,学院鼓励教师利用个人科研经费与二级学院配套支持,参加境外学术会议,进一步拓展科研视野;针对硕士留学生招生,学院建议要求申请者需具备专业对口背景及达标的英语水平,确保生源质量。为优化留学生管理,主张对承担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的教师给予一定补助,完善留学生服务支持体系;在资金保障的前提下,学院可以联合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,共同搭建以湿地保护为核心的国际研究平台,推动相关领域学术资源互通;学院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海外学习交流项目,此类经历可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加分范畴,与社会实践任务相挂钩,助力学生提升跨文化实践能力与社会竞争力。
强化服务保障 激发师生参与
药学院提出国际交流合作已上升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高校“第五职能”,品质提升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主题,呼吁学校层面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国际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。在留学生教育领域,要打造“品牌”影响力。学院有意愿依托优质师资团队开展硕士留学生培养项目,并探索与医疗机构共建“理论+实践”联合培养模式,强化学生创新应用能力。为构建国际化人才成长生态,学院致力于推动学生海外留学、境外深造与促就业形成良性互动,通过系统组织留学项目、宣传国际优质高校等举措,助力学生拓宽全球发展路径,同时将国际交流经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,激发参与积极性。
构建四位一体留学生协同育人体系
学生工作处结合工作实际,系统提出留学生管理服务优化方案。
在留学生管理方面,建议实施四位一体提升计划:一是强化队伍建设,构建专职人员与学院学工系统协同机制;二是完善管理体系,建立四级管理网络;三是健全制度规范,优化涵盖综合测评、奖惩激励等环节的管理制度;四是推进信息化建设,将留学生管理模块嵌入学校智慧学工辅导猫等平台,提升趋同化管理效能。同时建议构建校地协同、多部门联动的安全防控机制,筑牢管理防线。
针对留学生思想教育,学生工作处提出构建浸润式育人体系:通过开设国情教育通识课程,组织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,融合志愿者、教职工及校外资源形成育人合力;建立需求调研-特色策划-感悟分享教育活动闭环机制,深化情感认同;加强生涯规划指导与心理健康服务,将留学生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,通过组织团体心理教育等活动,激发其内生动力。
双方还就留学生勤工助学岗位设置、宿舍智能门禁系统升级、中外学生文化节筹办等方面工作进行了交流。
人才流动机制创新,教师国际化发展激励
针对留学生辅导员专业化建设,人事处建议锚定学校年度综合改革重点项目,创新实施辅导员调配计划。通过遴选具有外语专长、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现任辅导员,以轮岗形式到国际处参与留学生管理工作,既盘活现有人力资源,又强化管理与服务队伍的专业匹配度。同时要完善绩效考核及职业发展支持体系,确保人才流动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。在制定教师境外研修激励政策方面,人事处建议组织调研组赴其他院校考察,系统分析将海外访学、国际学术交流等纳入教师聘期考核指标及职称晋升条件的可行性。